学院2025届建筑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答辩会圆满结束

发布者:杨凌发布时间:2025-06-16浏览次数:13

202566日,满冠体育2025届建筑学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答辩会于东北大学浑南校区建筑学馆A407成功举办,6位校外专家进行了精彩点评。


答辩委员会主席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鹏;答辩会召集人为满冠体育教授、博士生导师席天宇;答辩会主持人为满冠体育建筑系主任刘哲铭;答辩秘书为满冠体育建筑系副主任张然。

答辩委员会委员: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周春艳;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王超;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李博。


  

01文旅融合视角下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沈阳市苏家屯区迎春早市城市设计及建筑单体设计

设计聚焦沈阳市迎春早市,从文旅融合视角展开农贸市场转型升级的城市设计与建筑单体设计。项目位于沈阳核心发展板块,周边居住区与商场众多,客源丰富但竞争大,同时拥有迎春湖和公园的生态资源。城市规划设计部分,针对场地面临的诸多困境与问题,项目计划以文旅融合视角,规划整合早夜市、农贸市场等东北文化特色市集,打造一个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与市井烟火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片区,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东北民俗风情。基于定位,五态重塑为理念,从生态、业态、形态、社态和文态五个方面推进。建筑单体设计选取农贸市集,针对传统农贸市场服务人群、空间、功能、生态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城市乡野设计概念,通过聚焦如何将农贸市场的“日常场景文旅化”的问题,计划将其打造为“能种田、能加工、能买菜的立体农贸市集”。设计将居民日常买菜、游客文化体验、社区邻里交往、共享屋顶农场等功能分层叠加,实现从单一交易空间到城市活力节点的转型,同时为高密度城市提供一片可参与、可呼吸的绿色空间。空间上,水平垂直双向增加开放性,呼应城市空间;功能上,一层保留交易功能,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需求,二三层分别针对游客和居民设置文化体验和社区活动功能,同时为满足老中幼等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设置了不同的特色体验空间;生态上,通过屋顶种植、雨水收集与利用等生态设计,提升了建筑的可持续性。

 


  

02湖州金城茧站更新利用方案设计

作为大量现存且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茧站是城乡生活、农业和手工业的联系纽带,还承载着丰富的湖州地方文化,但随着传统丝绸产业的转型,金城茧站渐渐变成城市空间里的“闲置伤疤”。本文将湖州金城茧站工业遗产更新项目当作研究对象,提出了名为“茧·创乐园”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够探寻工业遗产保护同文化传承以及社区发展之间的创新路径,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设计实践相互结合的办法,构建起了一个融合文化展示、创意孵化以及社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肌理,同时植入了现代功能模块,运用丝绸文化元素、半透光张拉膜结构、潜望塔等创新方式,达成了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03吉林省长春市原电影城公园旧址城市更新中的总体规划与建筑单体改造研究

项目基地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电影城旧址,依托城市工业文化基因与电影艺术底蕴,旨在打造一座融合汽车工业主题、文化体验与公共生活的新型复合空间。设计以“工业记忆再生”为核心理念,通过覆土建筑形态与架空环廊的立体化空间叙事,回应长春汽车工业发展历程,屋顶覆土坡道与景观自然衔接,形成生态史与电影文化特色:建筑主体采用覆土形势呼应园区步道系统,下方形成公共广场,顶部覆土界面兼具节能效益;首层抬升的环形架空廊道与车道无缝对接园区交通,实现人车分流。功能布局上,沿街以退台层叠的商业体块延续城市生活服务,植入文创、餐饮等业态激活片区活力;内部纵向分区涵盖汽车服务工艺展示、创客空间等功能,并通过天窗体系与风廊组织优化光环境与通风效率。建筑以锈蚀钢板、玻璃幕墙与钢结构演绎工业美学,保留齿轮雕塑等遗迹形成“记忆长廊”,最终构建一处缝合城市肌理、对话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地标。

 

  

04寒地城市产业存量更新:长春市电影城公园旧址的区域改造与个体设计研究

场地位于长春市绿园区的长春电影城公园旧址,立足于寒地城市产业存量更新议题,通过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与功能创新的融合。设计考虑解决周边及场地内部的混乱肌理,采用覆土建筑形式,营造整体性强的城市公园生态综合体,与周边商圈形成集群效应,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憩空间。内部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光,提升体验感,同时设置步行道和景观节点,增强环境互动性。

建筑设计旨在复兴长春电影文化,回应场地电影文脉,让失去永久会址的长春国际电影文化节复生;同时结合城市公园属性,迎合总体城市设计规划,形成融入公园绿化的城市文化新地标;考虑长春寒地气候和覆土建筑、种植屋面性质,使用在种植土层下使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作为防冻土层等构造设计方式进行回应。

 

 

 

05深圳市第二十八高级中学建筑方案设计—研发楼设计

设计场地位于城市与自然边界,城市活力与自然静谧为最大的特征。在这里,得以依托教育摒弃复杂的概念,重链结构与建筑原作的关联,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场所精神。南侧的实验楼教学区展现建筑技术美学,为高中学生提供一个深刻感受建筑结构与构造科学的引力场,结构与设备的暴露与展示是对未来时代的一个建筑隐喻,促进学生对于未来工学的认知与探索。

  

 

06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更新与单体设计——以中心里地块为例

通过开展文献研究、进行实地调研以及运用跨学科设计方法,深入解析清代盛京城“礼制营城”思想对场地空间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构建出“青砖戏匣”的概念原型。

本设计采用“方匣嵌套”的几何原型,依靠悬挑玻璃观景台以及像素化的青砖幕墙,生出“内向品鉴故宫轴线、外向展示文化活动”这类带有立体叙事效果的场景,就功能布局而言,对3大主剧场、9个情景空间及适老设施予以整合,造就“演艺+展览+消费”的复合经营业态。此设计依托“镜头 - 荧幕”双重隐喻、AR导览以及智能运维系统,切实激发了街区的文化活力,搭起了“居民-游客-商户”协同的机制,即便存在跨产权协调机制尚需完善、适老化数字界面不足等局限,然而它给出的“文化锚点 + 业态集群”驱动模式与微更新技术途径方案,为高密度老城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给予可借鉴的实践例子,为寒冷地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给予理论层面的参考价值。

 


专家点评与寄语:

东北大学建校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薪火相传的精神。我祝贺新一代的东大学子,今天的答辩证明了你们的努力与才华。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正是这批优秀的同学将支撑起中国建筑的未来,也支撑起东北大学的建筑历程。今天在这里的同学们是幸运的,我们一起探讨建筑的问题,追求高质量的设计。同学们的图纸水平体现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人生的追求,这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毕业并不意味着结束,无论未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将面临各种挑战,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相信你们的热情将推动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这个行业面临困难时,恰恰需要坚守者继续走下去。我相信建筑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从汇报和图纸内容来看,今天参与答辩的六位同学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成果。这些作品体现了同学们五年学习的扎实积累,作为毕业设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当前建筑行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面临着从增量发展到存量更新的转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这种变革不仅影响着学生,也促使我们教师重新思考建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将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匹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应局限于绘图和设计技能,而是要培养综合能力。具备这种综合素养的同学,无论今后是否继续从事建筑行业,都能在各个领域获得良好发展。最后,衷心祝愿各位同学前程似锦。

同学们为本次毕业设计答辩做了充分准备。虽然毕业设计周期并不长,且答辩时间有所提前,但每位同学都能完成如此充实的工作量,令人感动。这充分展现了满冠体育为同学们提供的优质学习平台,也体现了指导老师们对毕业设计的全心投入。从同学们的致谢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真挚情谊。在专业设计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经过五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同学们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种专业素养将成为同学们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事建筑或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毕业生展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

同学们的设计无论是从工作量、设计创意还是作品质量来看,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关于设计本身,各位老师已经给出了充分建议。在此我只强调一点,通过今天的答辩同学们需要学会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毕业后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深入思考建筑设计的本质问题:建筑从何而来,去向何处,在设计过程中真正应该掌握什么。今天老师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持续思考这些问题,这样就能在不同阶段不断取得进步。

从专业水平来看,同学们的作品完成得非常出色。按照系里的要求,我们着重提出改进意见而非表扬,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作品确实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针对各类场地条件,无论是改造项目还是新建项目,同学们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思考,从总体规划到建筑设计,再到室内空间处理,都完成了相应的工作。作为毕业设计作品,这样的完成度和专业水平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此前,我参加了毕业设计的中期审核工作。今天参与答辩的六位同学表现优异,但需要说明的是部分未能入选优秀毕业设计的作品同样出色。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期评审时某位同学将AI技术与建筑设计深度结合的创新探索。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当前城市建设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建筑师不仅要关注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更要主动融入时代发展浪潮。AI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建筑学角度参与社会建设,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方向。此外,随着今年住建部好房子建设标准的提出,未来的建筑设计需要更加注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最后,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吸收各位老师的建议,在建筑学乃至跨学科领域继续探索,为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